精神疾病如同无形的寄生虫,难以摆脱。有些人有病,却不自知。
他们带着它度过一生,成为父母后,又将这"寄生虫"传给下一代。
有些人被迫有病,却更懂如何去爱,他们拼尽全力,宁可独自承受痛苦,也不让孩子沾染半分。
第一种人:有病,却不自知,祸害孩子。
这类人最多。他们活得浑浑噩噩,情绪上来时像条疯狗,逮谁咬谁。孩子哭闹,他们便暴跳如雷;孩子安静,他们又疑神疑鬼。
这般折腾下来,孩子要么成了惊弓之鸟,要么也染上了疯病。
这倒应了那句老话,龙生龙,凤生凤,疯子的孩子会打洞。
讽刺的是,他们因扮演父母角色,表面似乎"正常"了许多。 至于真假,诸位自行判断。
(心理学叫做“踢猫效应”,是指负面情绪沿着现实等级传递,最终由最弱者承受的现象。比如,父亲被老板批评,回家骂孩子,孩子踢猫,结果导致意外。)
第二种人:因为自己的父母有病,自己被影响了,被迫生病,而他们却能做垫脚石,为孩子铺路。
这种人少得可怜,但确实存在。他们吃过父母发疯的苦,便发誓绝不让自己的孩子活成另一个自己。
于是他们像苦行僧一般自律:抑郁发作时强颜欢笑,躁狂来袭时咬牙克制。他们把孩子捧在手心里,却不敢用力,生怕捏碎了。
这般苦心经营,倒是真能养出个健全人来。
最神奇的是,这种养育过程本身成为一场自我疗愈:通过重新养育孩子,他们仿佛也重新养育了童年的自己。
尽管过程很痛苦,但结果很美好。让我想到了在淤泥中盛开的并蒂莲,这就是双向救赎的意义!
(正如温尼科特所言:"足够好的父母无需完美,只需真实。"当父母为孩子构筑安全感时,也在修补自己破碎的内心。)
精神疾病或许难以消除,但清醒与否取决于个人选择。
闭眼沉沦者,害人害己,睁眼抗争者,虽败犹荣。
至于真缓解,还是假缓解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在这个充满精神疾病隐患的世界里,有一个名叫林悦的女子,她便是那少得可怜的第二种人。她从小在父母的疯癫中长大,抑郁的种子早己在心底生根发芽。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,那个粉嘟嘟的小生命就像一道光照进了她黑暗的世界。
孩子哭闹时,她不再像曾经的父母那样暴跳如雷,而是轻声哼唱着摇篮曲安抚;孩子欢笑时,她也会跟着露出久违的笑容。每一次克制住内心的抑郁和躁狂,对她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战斗,但为了孩子,她从未退缩。
渐渐地,她发现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内心的阴霾在一点点散去。曾经那个被精神疾病折磨的自己,仿佛在孩子的治愈下,重新获得了新生。她知道,自己的选择是对的,这场双向救赎,让她和孩子都走向了更美好的未来。
(http://www.tianyask.com/book/N0jdPT.html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tianyask.com。天涯书库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tianyas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