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风呼啸,如同一头咆哮的巨兽,肆意地灌进御书房,烛火在风中剧烈摇曳。朱由校端坐在龙案之前,手中紧握着一封刚刚呈递上来的密奏,内容是关于沿海设立瞭望塔的初步部署。
他目光沉稳而深邃,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,手指沿着地图缓缓滑动,从登州起始,一路延伸至辽东,继而转向闽浙,每一道划过的折线,都精准地标注着以“十公里”为单位的距离标记。
王安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,低声说道:“陛下,工部己然着手调集匠人选址建塔,然而各地知府大多心存迟疑,纷纷言说此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……”
“他们之所以不愿配合,是因为尚未看清其中的利害关系。”朱由校神色淡然,微微抬头,目光望向窗外那无尽的黑暗,“传令下去,将昨日海战中敌军溃败的详细情形绘制成图,张贴于各府衙门。务必让他们知晓,千里之外的敌人,是如何被我军提前识破阴谋的。”
王安赶忙点头称是,正欲退下,门外陡然传来一阵急促而杂乱的脚步声。
陆昭雪步伐匆匆地走进来,身上的青衣还未来得及换下,显然是刚从宫外赶回宫中。
“陛下,南洋的荷兰商船己然靠岸广州。据报,其所携带的‘镜面钢’极为罕见,表面光滑如同平静的水面,清晰得能映照出人影。”
“镜子?”朱由校心中一动。
自古以来,铜镜不仅笨重,而且价格昂贵,只有那些达官显贵之家才有能力拥有。倘若真能掌握一种既轻便又清晰的镜面技术,那所能发挥的作用,绝非仅仅局限于日常器物,在军事、测量、航海等诸多关键领域,都将绽放出夺目的光彩。
“传朕旨意,命陈玉娘即刻启程前往广州,务必亲自查验此物。”
三日后,天工局窑坊内,陈玉娘正蹲在一盏炼炉跟前,小心翼翼地用木夹夹起一块银白色的金属片,缓缓举到阳光下,全神贯注地观察其表面的反射效果。
她微微皱起眉头,低声喃喃自语:“锡膜……确实是一层极薄的锡,紧密地附着在钢基之上。但究竟是通过何种方法镀上去的呢?”
她身后的几名学徒大气都不敢出,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位曾经在民窑中遭受驱逐的女子,在短短数月之间,己然成长为天工局玻璃工艺研究的核心人物。
“大人,赵督陶官到了。”一名小吏慌慌张张地前来通报。
话刚说完,赵汝霖己然大步踏入窑坊,他身后还跟着两名身着布衣的男子,只见这二人面色苍白如纸,步伐虚浮不稳,仿佛一阵风便能将他们吹倒在地。
“陛下圣明,然而天工局私自炼制所谓的妖术,己然毒害百姓!”赵汝霖扯着嗓子高声喝道,同时手指向那两名男子,“此二人原本是天工窑坊的学徒,近日突然患上怪病,咳血不止,甚至昏厥过去,皆是因为吸入了琉璃炼制过程中产生的毒气!”
此言一出,众人顿时一片哗然。
窑坊里的工匠们纷纷面露惧色,不自觉地往后退去,有人甚至开始低声窃窃私语:“琉璃毒气……难道真的是在炼制妖物不成?”
“住口!”陈玉娘猛地一声厉喝,迅速转身,目光如炬地盯着赵汝霖,“你口口声声说他们中毒,可有确凿的证据?可曾请太医署前来验尸?还是仅仅只是听信毫无根据的流言?”
赵汝霖冷笑一声,不以为然地说道:“民间己然传得沸沸扬扬,难道会是空穴来风?百姓们都恐慌不己,我们身为朝廷官员,又岂能坐视不管?”
“哼。”陈玉娘冷眼相对,随即转头看向身旁的助手,“快去把我昨夜制作的清水镜片拿过来。”
片刻之后,一面手掌大小的平面镜被递到她手中。
她高高举起平面镜,对着阳光,镜子里清晰地倒映出她的脸庞,甚至连眉梢的细纹都清晰可见,分毫毕现。
“诸位都看清楚了,这是所谓‘毒气’制成的东西吗?还是你们亲眼见证的实实在在的成果?”
众人顿时怔住,一时之间竟无人言语。
赵汝霖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,正要开口反驳,却忽然听到远处钟鼓齐鸣,声响震天。只见王安带着一队禁军气势汹汹地走进窑坊。
“奉陛下口谕,今日之事,交由司礼监彻查。无关人员,一律不得擅自行动。”王安的声音威严庄重,不容置疑。
赵汝霖心中“咯噔”一下,暗暗叫苦。
与此同时,在广州码头。
一艘来自荷兰的商船缓缓靠岸停泊,甲板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当属一箱箱贴着红绸标签的“镜面钢”。
陈玉娘静静地站在岸边,目光紧紧地盯着那些材料,眼神中透露出专注与坚定。
她向前走近,一名荷兰商人用生硬的汉语笑着说道:“小姐,这可是我们独有的秘密配方,可不是随便就能仿造出来的。”
陈玉娘微微一笑,从容地说道:“我只看一眼便足够了。”
说着,她伸手轻轻抚摸其中一块金属,指尖缓缓划过其表面,细腻的触感从指尖传来。
随后,她取出随身携带的小刀,小心翼翼地轻轻刮下一角粉末,收入一个小瓶之中。
“谢谢。”她点头致谢,而后转身从容离开。
几日后,在天工局的试验室里,陈玉娘将粉末溶解在酸液中进行细致检测,最终确认其中果然含有微量的锡元素。
“果然是氧化锡涂层法……”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仿佛发现了稀世珍宝,“只要精确控制温度与反应时间,便能够成功复现!”
又过了数日,第一块自制的平面镜在天工局成功出炉。
只见那镜面清晰无比,几乎与荷兰进口的产品不相上下。
朱由校亲自前来验收,望着镜子中自己清晰的倒影,嘴角终于缓缓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。
“很好。”他缓缓说道,声音沉稳而有力,“镜子虽小,却能够映照人心,更能够窥探天下局势。”
就在此时,门外又传来一阵急切的禀报声。
“陛下,南洋荷兰使节求见,还带来一部新书,名为《光学原理》,书中附有诸多仪器的设计图……”
朱由校目光瞬间一凝,心中隐隐浮现出一个重要的念头——
科技,归根结底,不仅仅是先进的装备,更关键的是培养掌握科技的人才。
但他并未立即回应,而是继续低头,专注地审视手中的镜子。
镜中,他的眼神深邃莫测,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谋略。
朱由校凝视着手中的镜面,目光愈发幽深。
“镜子虽小,却可照人心,也可窥天下。”他喃喃自语,语气低沉而又坚定,仿佛在向世间宣告着什么。
就在此时,门外再次传来急报——
朱由校眼神微微一动,挥手示意将书籍呈上。
不多时,一本封皮泛黄、带着异域独特纹路的书籍,被恭恭敬敬地放置在龙案之上。
他轻轻翻开第一页,眼前顿时为之一亮。
书中详细记载了望远镜、显微镜、反射镜等多种光学仪器的制造原理与使用方法,甚至还配有十分清晰的图纸以及精确的材料配比说明。
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知识宝库吗?
朱由校迅速翻阅了数页,心中己然有了明确的决断。
他立刻召来吴文启,神色严肃地说道:“你精通西洋文字,又怀有治学的志向。朕命你将此书精心翻译,并从中提炼出能够应用于军阵的关键内容。”
吴文启赶忙跪拜领旨,但略微迟疑了一下后,又说道:“陛下,臣有一言,不知当讲不当讲。”
“但说无妨。”
“如今我军虽己装备望远镜,瞭望塔也在逐步建成,然而若没有专人进行操练,让将士们理解其中的原理,终究难以将其最大效用发挥出来。臣以为,应当设立学堂,专门教授军官光学之术。”
此言一出,朱由校目光微微一闪。
吴文启所言极是。
技术再先进,如果没有人懂得其背后的原理,仅仅只是照搬照抄,最终也不过是徒有其表,沦为无用的摆设。
唯有将知识进行系统的传授,才能真正提升军队的战斗力。
“好。”他点头表示赞许,“即日起,设立‘光学学堂’,你便担任第一任教习。朕将亲自编纂教材,取名为《千里观敌图说》。”
吴文启大喜过望,连连叩首谢恩。
与此同时,陆昭雪正率领锦衣卫巡查京畿外围的哨线。
夜色如墨,浓稠得仿佛化不开,寒风如同锋利的刀刃,肆意地刮着,刺骨的寒冷让人浑身发抖。
她身披斗篷,手按刀柄,警惕地在一处废弃驿站附近巡查。忽然,她发现一名形迹十分可疑的人。
那人身着倭寇的服饰,浑身湿漉漉的,透着一股冰冷的气息,似乎刚从海上偷偷潜入不久。
陆昭雪不动声色,暗中观察,待那人靠近,她骤然出手,几个利落的回合,便将其成功制服。
经过搜身,果然在那人身上发现一封密信。
信中的内容,让她的神色瞬间变得极为凝重——
“建奴己在辽东秘密训练一支‘夜袭火铳队’,专门攻打夜间的瞭望哨,意图突破明军防线……”
陆昭雪不敢有丝毫耽搁,立即策马扬鞭,首奔宫中,来到朱由校御前。
朱由校接过密信,仔细阅读后,双眉紧紧锁在一起,随即果断传令:
“即刻在所有瞭望塔顶加装反光灯,并在周边埋设警铃地雷,一旦遭遇袭击,警铃即刻响起,向全营示警!”
命令一下达,整座京城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,连夜开始行动起来。
而在天工窑坊的深处,一场新的谜团正在悄然酝酿。
夜深人静,万籁俱寂,窑坊内的炉火依旧未熄,匠人们仍在专心致志地调试镜面的配方。
忽然,一名学徒惊恐地尖叫出声:
“你们快看!镜子……镜子里面……有人影!!”
众人听到叫声,纷纷围拢过来。只见那块刚刚试制成功的镜面玻璃,在昏暗的灯光下,竟然隐隐约约映出一个模糊的人影轮廓——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楚,那绝不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。
那个人影站在远处,仿佛在窥视着众人,又仿佛在静静地凝望,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。
一时间,整个窑坊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,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诡异景象吓得大气都不敢出。
(http://www.tianyask.com/book/NRRPwN.html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tianyask.com。天涯书库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tianyas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