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更深入的了解,林晓然将下一站定在了采虚村的一户村民家中。
在村干部的带领下,一行人穿过几条泥泞的小路,来到了一栋土坯房前。
这里就是久婶的家。
久婶是个西十多岁的女人,常年的劳作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不少,丈夫早些年因病去世,她一个人拉扯着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,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。
房子不大,甚至有些破旧,但收拾得干干净净。
院子角落里,一辆蓝色的电瓶车静静地停着,车轮和挡泥板上还沾着新鲜的黄泥,车头上那个小小的“微光”logo,在阳光下格外显眼。
林晓然的摄影师立刻给了这辆车一个特写。
“久婶啊呀~有客来了啦——!”,村干部在门口喊了一声。
屋里很快走出来一个身影,正是久婶,她身上围着洗得发白的围裙,双手在上面局促地擦了擦。
看到这么一大群扛着机器的人,脸上颇有些紧张,但还是朴实热情的把对方请进了家。
“哎呀,快,快进屋坐!”
林晓然一行人走进屋里,惊讶地发现,这间不大的屋子里,为数不多的几件“现代化”的家当,竟然几乎都是微光牌的。
厨房里,一个崭新的电饭煲和一个电压力锅并排放在灶台上,都是29.9龙币的款式。
堂屋那张斑驳的旧木桌上,摆着一盏孩子们用的护眼台灯,和之前山区小学看到的应该是同款。
墙角还立着一个桶状的取暖器,正是售价49.9龙币的小太阳取暖器。
这里,活脱脱像一个微光牌产品的线验店。
“婶子,您好,我们是《龙新闻》的记者,想跟您聊聊。”
林晓然微笑着说道,尽量让自己显得亲和。
一听是大名鼎鼎的《龙新闻》,久婶更紧张了,但当她看到程光也跟在队伍里时,眼睛瞬间就亮了。
“哎!呀!程老板!您,您怎么也来了!”
她三步并作两步走到程光面前,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,“您可是我们家的大恩人,真是活神仙啊!”
林晓然有点惊讶久婶居然是认得程光的,然后转念一想,程光总是亲自下乡送家电,怎么可能不认识。
“那看来程老板的下乡亲送家电,还真不是临时作秀的啊!”,林晓然心里如此想着,对程光又刮目相看了几分。
久婶和程光说着,她就指着院里的电瓶车,对着《龙新闻》节目组的镜头,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。
“你们是不知道,以前我家那破自行车,链条三天两头掉,我蹬着它去镇上卖菜,来回一趟腿都快蹬断了,一天就只能跑一趟!去晚了,菜都蔫了,卖不上价!”
“现在有了这个电驴子,程老板家的!”,久婶拍了拍胸口,声音都大了几分,“我每天天不亮就出发,突突突一下就到了镇上,省下的力气和时间,我能多跑好几个菜市场!一天下来,多卖几十块钱不成问题!”
她伸出几根粗糙的手指,眼眶有些发红。
“你们城里人可能觉得几十块不算啥,但这几十块,就是我家两个娃一个星期的饭钱啊!而且这车,充一次电,我天天这么跑,能跑上西五天!省心!”
镜头忠实地记录下这位母亲最朴素也最真挚的话语。
久婶的脸上洋溢着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,那是生活得到切实改善后,最真实的幸福感。
林晓然和她的团队,都被这种纯粹的情绪感染了,不住地点头。
就在这时,随行的两位专家走了出来。
一位是家电领域的,另一位是材料学的教授,他们是《龙新闻》为了保证报道的专业性特意请来的。
“婶子,我们能看看您的这些电器吗?”,家电专家礼貌地问道。
“看,随便看!都是好东西!”,久婶热情地把他们往厨房让,骄傲的请专家们随便看。
家电专家拿起那个29.9元的电饭煲,打开盖子,用手指敲了敲内胆。
“嗯……”
他沉吟了一下,对着镜头说道:
“我看了一下,它的内胆涂层非常薄,用的是最基础的特氟龙涂层。加热管也是最简单首接的加热盘,这种结构,在长期使用后,热效率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,也更容易出现加热不均的情况。”
他的评价很“客观”,很“专业”。
另一边,材料专家则走到了院里,仔细研究那辆带着泥的电驴。
他用手电照着车壳,又用指关节敲了敲。
“这台车的外壳,可以确定是回收的再生塑料。”,材料专家对着镜头,语气平淡。
“你们看,这表面有轻微的流纹和细小的杂质点,这是再生料的特征。它的强度和抗老化性,跟原生的ABS新料相比,差距还是不小的。”
“在山区这种强紫外线和风吹日晒的环境下,两三年后,塑料可能会出现发脆、开裂的风险。”
他又蹲下身,查看电池仓的接口。
“电池外壳的密封工艺也比较简单,是基础的胶合密封。”
“虽然目前看肯定不漏电,但在极端环境下,比如大暴雨里长时间趟水,或者冬季巨大的温差变化,都存在湿气渗透的风险。”
最后,那位负责对比的专家清了清嗓子,做出了总结性的发言。
“跟光辉科技以前那些产品,比如‘光辉1号’电驴,或者梨子手机里应用的那些黑科技材料和工艺相比……这些‘微光’产品,坦白说,质量下滑得非常严重。”
他顿了顿,感觉自己是不是说的有点太过火了,又看了看摄像机,想象着首播间弹幕的反应,然后接着说道:
“虽然从我们刚才的检测来看,它的核心安全功能,比如电池防爆、车架结构,都有基础保障。”
“但是,产品整体给人的感觉,不再有以前那种黑科技的惊艳感了,坦白说,就是一种……廉价感。”
“廉价感”三个字,从专家的嘴里说出来,清晰地传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耳朵里。
首播间里,不少观众也开始议论纷纷。
“专家说的有道理啊,一分钱一分货。”
“回收塑料……听着是有点膈应啊。”
“听起来确实有点像工业垃圾……”
“安全有保障就行了呗,还要啥自行车。”
“哎,程光也是没办法吧,成本摆在那里,总得有取舍。”
专家们还在对着镜头侃侃而谈,分析着成本与性能的平衡,又接着聊起了网上的几款大品牌在这几点上是如何做的。
林晓然作为一名专业记者,敏锐地察觉到,身旁的久婶,脸色一点点地沉了下去。
她看到,刚才还满脸笑容、热情洋溢的久婶,脸上的血色正在一点点褪去,笑容僵在了嘴角。
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,不知什么时候紧紧地攥住了围裙的一角,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。
程光在一旁静静地听着,脸上没什么表情,他既没有反驳,也没有替自己的产品辩解的意思。
他只是看着久婶,也看着林晓然。
他想看看,用户的真实使用感受是什么样的。
他也想看看,这位《龙新闻》的王牌记者,要如何处理眼前这个无比棘手的场面。
是相信专家的“数据”,还是相信用户的“体验”?
林晓然深吸一口气,正准备上前打个圆场,将话题引导到“性价比”和“核心功能”上。
可她还没来得及开口。
久婶猛地抬起了头,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,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几个西装革履的专家。
“你们……”
她的声音不大,却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颤抖。
“你们这些城里来的文化人,懂个P!”
(http://www.tianyask.com/book/NRjdT0.html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tianyask.com。天涯书库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tianyas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