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老板,有点尾货,你去看看不”
“收啊,您前面带路”姜静上午都是成交的,一些小的单子量都不太大,主要也是收了一些啊,毛巾浴巾啊,还有一些背心汗衫,确实是尾货中的尾货了。好在货都没有问题,就是过季了。
不过倒是收了几匹不错的印花布。这个布料拿回去给小堂妹做身衣服还是挺好看的,小姑娘应该会很喜欢。看着是有几匹的,但不是整块,也只能说是碎布。不过拿过去给小姑娘做衣服还是挺不错的,二妈肚子里的宝宝也是可以用的。
零零碎碎的,没花什么钱,姜静甚至想是不是她做这个生意,他们才攒的,估计之前都是不要的。聚沙成塔,姜静倒也不嫌弃,毕竟不管大单小单,都是单子。
“老爷子给的。”迎面有人来的时候,姜静以为又有单上门了呢。刚想准备起来,这人就扔了个纸条过来,然后随即又跑远了。
上面是一个地址,挺偏远的,甚至姜静都不知道在哪里。姜静看了一下,就把纸条收进空间了,她现在不想搭理这个万爷。
之前想着,那个百货老板钱总还能来找他的,她也好在百货老板那边进点货,丰富一下二妈的小卖部的。不过这都十来天过去了,他都没有来,估计钱老板还在各乡各地卖他那布料呢。
前些天去二爷二妈那儿吃饭的时候,听村里大妈们用的缝纫工具不够了,所以姜静想着下午去进点这些,回去卖卖也行啊。
来到百货批发市场,卷尺,首尺,曲线尺,剪刀,裁缝剪,小剪刀,划粉或水消笔,手缝针,熨衣板,缝纫线,纽扣、拉链、松紧带,顶针等等都选最便宜的买。
姜静还是老套路,基本上小的那像手缝针之类的,都是十份十份的买的,其他的像卷尺啊,也是一沓一沓的买,总的来说,就是批发的最小单位。牙膏、牙刷、肥皂、卫生纸也来了不少,这些就算不卖,自己也能用的。碗、盘,挑最便宜的款,各来了100个,每10个都给捆好了
堂弟妹们上学铅笔、橡皮、作业本也买了不少,村里也是有不少小孩一起上学的。雨伞、雨衣也买了10套,橡胶的,很耐穿。老式的手电筒,挺稀罕的,买了5个,还有不少电池。姜静看到有缝纫机,这个过几年买都要票了,想想最后还是算了,不清楚家里是不是有人会用。这些大概花了150万,
他们镇上赶集的时候这些百货都不一定有的卖。姜静感觉日常能用的上的,就都来了一些,不过前世自己没有怎么独立生活过,所以知道的也有限。姜静打算回去之后让二妈给她弄个清单。
所有的东西姜静都背着人,悄悄的都放回空间里去了。一圈逛下来,姜静也不是很累,反而很兴奋。接下来,买了一个收音机,不便宜,花了她200万,还是批发价。又买了一个照相机,小型的,花了300万,还有不少胶卷花了100万。
买了照相机和胶卷之后,姜静就没有什么心思逛街了。她想到处逛逛,拍一拍风景人文。
姜静拍摄了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群、黄浦江上的船只,以及江边忙碌的人群,记录下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变迁。
石库门是魔都独特的民居建筑,承载着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。她走进里弄,拍摄居民们的生活场景:晾晒的衣服、孩子们在弄堂里玩耍、老人们坐在门口聊天,展现那个时代魔都市民的朴素生活。
魔都的街头市场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。她拍摄街头小贩的叫卖声、熙熙攘攘的市场、各种传统小吃摊,记录下那个时代魔都市民的日常消费和市井文化。
一路上,姜静的交通工具从黄包车、有轨电车到公交车并存。她拍摄这些交通工具,记录下城市交通的变迁,展现那个时代的城市节奏,还有一些行人骑自行车。
走到哪里,拍到哪里,这一路上姜静是穿越到这个时代以来最轻松惬意的一个下午了。城市与乡村的交汇处有许多独特的景象。她还拍摄城市边缘的农田、农民进城卖菜的场景,记录下城乡之间的互动与融合。姜静还买了不少的粮食,面粉、大米、玉米粉、荞麦粉,请热情的农民帮忙都堆在路面上,说一会有家里人来接。
不一会儿,农村城乡结合的这个市场就散了。天也渐渐黑了下来,姜静拿出手表看了一下,6点钟,等天完全黑下来估计要7点以后了,所以她闪身进了空间。
在空间里,姜静把今天买到的东西都整理了一下。看着还有点儿零食,就简单吃了点儿,一边吃的时候,鬼使神差的瞄了一下河里。然后她就目瞪口呆了,随即就是无限的惊恐,她发现水位又下降了10公分左右。捡了一根旁边的树枝,在新的水位上又插上了。
一边吃一边在想,之前七八天的时候,空间的水位一首都没有下过,然后今天她干了什么?今天她就是来到了魔都,难道说每次跨越地理位置都是需要消耗河里的水的吗?
本来还有点纠结,要不要去把万总的东西弄走?但是她现在发现了空间这个秘密,她还是想尽快的把货弄走,以后减少来魔都的次数。甚至她想,在没有找到涨河水的方法之前,她都不再来了。
(http://www.tianyask.com/book/TdJJNw.html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tianyask.com。天涯书库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tianyas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