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分时节的清晨,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农业科技园区。慕一一推开实验室的玻璃门,带着露水的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。她的目光习惯性地落在实验台角落的轮椅上,那里如今只放着一顶洗得发白的军帽,帽檐上沾着些许干枯的草屑,仿佛还残留着往昔的温度。风掠过帽檐的瞬间,记忆如潮水般涌来,恍惚间,她似乎又看见陆大国坐在轮椅上,戴着这顶帽子,专注地核对实验数据,时不时抬头冲她露出温暖的笑容。
自从陆大国离世后,慕一一将全部心血投入到“星火传承计划”中。此刻,她轻轻抚过墙上悬挂的巨幅照片——那是他们在盐碱地改良成功时的合影,照片里的陆大国笑得灿烂,眼角的皱纹里盛满自豪。“老陆,你看,我们的梦想正在生根发芽。”她对着空气轻声呢喃,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回荡。窗外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来,为照片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,仿佛陆大国的笑容也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清晰。
手机突然震动,是云南山区的学员发来视频通话。画面里,彝族姑娘阿依捧着一株嫩绿的茶树,激动得声音发颤:“慕老师!按照您教的嫁接技术,我们培育出了抗寒新品种!乡亲们说,今年冬天再也不怕霜冻了!”背景中,几位老人围过来,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连声道谢,手中还举着刚炒制的新茶。阿依身后的山坡上,新栽种的茶树整齐排列,在薄雾中若隐若现,宛如绿色的丝带缠绕在山间。
慕一一的眼眶瞬间了。她擦去泪水,点开电脑里的全球农业地图,密密麻麻的红点如繁星般闪烁——那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员和试验基地。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到北欧的苔原,从非洲的荒漠绿洲到东南亚的稻田,无数人正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。她放大地图,看着每个红点背后详细的项目介绍,仿佛看到了无数年轻的面孔在田间地头忙碌,充满朝气与希望。
这天,欧盟农业代表团来访,提出合作研发“碳中和农业系统”的邀请。谈判桌上,白发苍苍的慕一一戴着老花镜,逐字逐句审阅合作协议。当外方代表提出要将核心技术专利收归欧盟时,她摘下眼镜,目光如炬:“农业技术是全人类的财富,不应该被任何一方垄断。”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固,她却从容地翻开泛黄的笔记本,上面记录着六十年代在村里试验田的点点滴滴,“当年,我们用最简陋的工具改良土壤,靠的就是共享和互助。今天,我们依然坚持这个原则。”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,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,在村里为了保护试验田,勇敢地与不合理的势力抗争的日子。
最终,双方达成协议,成立全球农业技术共享联盟。消息传出,世界各地的农业工作者纷纷响应,共享数据库里的资料如雪花般涌入。慕一一戴着老花镜,亲自审核每一份技术报告,常常工作到深夜。助手心疼地劝她休息,她却总是笑着说:“老陆走的时候,让我替他多看看这越来越好的世界。”深夜的实验室里,只有台灯发出柔和的光芒,慕一一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有些单薄,但她的眼神却始终专注而坚定,仿佛在与时间赛跑,想要为农业事业多做一些贡献。
然而,岁月不饶人。长期的劳累让慕一一的身体每况愈下。在一次前往新疆指导棉花种植的途中,她突发心绞痛,紧急送医后被强制要求卧床静养。病床上,她依然惦记着未完成的研究,用颤抖的手在平板上修改论文。当学生们捧着新培育的抗旱棉种来看望时,她挣扎着坐起身,眼中重新焕发出光彩:“快,给我讲讲培育过程...”学生们围在病床边,详细地讲述着每一个培育环节,慕一一认真地听着,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,仿佛忘记了病痛的折磨。
这一年的秋天,“陆慕农业教育基金”正式成立。揭牌仪式上,来自五大洲的学员代表齐聚一堂。慕一一坐在轮椅上,将刻有“星火永续”的铜哨传给最年轻的学员——那是陆大国当年随身佩戴的信物。“这枚铜哨,曾带领我们度过无数难关。”她的声音有些沙哑,却充满力量,“现在,它交给你们了。记住,土地不会辜负每一份真诚的热爱。”年轻学员双手颤抖着接过铜哨,眼中满是敬仰与责任,仿佛感受到了这枚铜哨沉甸甸的分量,以及背后所承载的期望与使命。
随着基金的运作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。在青藏高原,科研团队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耐寒青稞;在江南水乡,大学生们利用物联网打造智慧鱼塘;在城市楼顶,退休老人跟着慕一一的首播课程,种出了有机蔬菜。这些故事被制作成纪录片,在全球播放,片尾永远定格着慕一一和陆大国并肩站在试验田的画面。纪录片中,年轻人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拼搏奋斗,他们的身影与慕一一、陆大国的故事交织在一起,展现出农业事业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。
某天深夜,慕一一在翻阅陆大国的日记时,发现了夹在其中的一张泛黄信纸。那是他病重时写的未寄信件:“如果有一天我先离开,别难过。我们播下的种子,终会连成一片绿洲。你看,这世界多好啊...”泪水滴落在信纸上,晕开了墨迹。她将信纸紧紧贴在胸口,仿佛能感受到陆大国的心跳,那些共同奋斗的岁月,那些相濡以沫的时光,一一在脑海中浮现,温暖而美好。
这一年的冬至,慕一一在睡梦中安详离世。临终前,她紧紧握着那枚铜哨,嘴角带着微笑。追悼会上,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赶来,有人带来了亲手种植的粮食,有人献上写满祝福的卡片。农业科技园区的试验田里,新培育的作物在寒风中挺立,仿佛在为两位老人送行。试验田上空,一群候鸟飞过,它们的鸣叫声回荡在空中,仿佛在诉说着对两位农业先驱的敬意与不舍。
十年后,一座“希望之光”纪念馆在农业科技园区落成。馆内陈列着他们用过的农具、写满批注的笔记本、获得的奖章,还有那顶永远放在轮椅上的军帽。每天,都有无数年轻人前来参观,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梦想:“我要让沙漠开出花朵!”“我想培育出永不生病的作物!”留言簿上的字迹密密麻麻,每一个梦想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对农业事业的热爱,仿佛一颗颗希望的种子,即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。
某个夏夜,当年的小村庄举办丰收节。老人们围坐在老槐树下,给孩子们讲述着陆支书和慕老师的故事。星空下,智能农田的监测灯如繁星点点,与天上的银河遥相辉映。孩子们仰望着夜空,眼中闪烁着憧憬:“长大后,我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!”老槐树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也在为孩子们的梦想而欢呼。远处的田野里,金黄的麦穗随风起伏,散发着阵阵清香,那是丰收的喜悦,也是希望的味道。
在世界的某个角落,一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上,金黄的稻穗随风起伏。稻田中央立着一块石碑,上面刻着:“这里曾种下希望,如今己收获光芒。”微风吹过,稻浪沙沙作响,仿佛是大地在诉说着一个跨越世纪的故事——关于坚守,关于热爱,关于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。而在星河的另一端,慕一一和陆大国或许正并肩而立,欣慰地看着他们深爱的土地,繁花似锦,生生不息。他们的故事,就像璀璨的星辰,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,照亮着无数农业工作者前行的道路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,在希望的田野上,追逐梦想,创造奇迹。
(http://www.tianyask.com/book/dN0jjt.html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tianyask.com。天涯书库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tianyas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