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八十一章 商人

天涯书库 更新最快! 1949南征东南亚,海外建国 http://www.tianyask.com/book/ddw0wd.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(ps:上一章的后半章修改了,可以去看看)

"陈老先生,觉得怎么样?"

陈德明向身边的这位南洋侨商询问,

"不错,不错!"

"这个橡胶工厂建的很好!"

陈老先生看着面前逐渐完工广陵(太原)橡胶工厂满意的说道。

"陈老先生,因为这家橡胶工厂主要是用于生产军工橡胶制品的,所以国家会入股这家公司,并派遣监管人员。"

"不过陈老先生您放心,我们不会干扰工厂的正常运行的,工厂的管理权还是属于您的。"

陈德明解释道,这家橡胶制品工厂属于半军工企业,而且是安南境内规模最大,技术最先进的橡胶制品工厂。

所以根据安南制定的政策,这类工厂需要国家进行投资参股。

"没有问题!"

陈老先生不介意的回答道,他在安南己经赚到很多钱了,一点股份能换来和安南交好,对于他来说还是很划算的。

陈老先生是第一个来到安南投资的南洋华裔商人,那时候复兴军才刚刚站稳脚跟,陈老先生就派人来到安南,说要开一家贸易公司,将安南的产品出口的国外,还捐了一笔钱给复兴军。

陈老先生的企业得到安南的全方位优待,陈老先生还在琅琊(海防)建立了一家橡胶工厂,最开始的时候,工厂只生产雨鞋,后来陈老先生加大投资后,工厂便大规模生产自行车的车胎和帐篷了。

半岛战争的爆发后,安南获得鹰酱大量的军需订单,同时也把陈老先生的工厂,纳入到提供军需物品的工厂名单上。

随着半岛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,陈老先生的财富也在迅速攀升,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,橡胶工厂获得的利益,远远超过他在南洋,辛辛苦苦经营十几年的种植园所获得的利益。

陈老先生在安南的投资越来越大,从一开始的贸易公司,到生产雨鞋,轮胎和帐篷的橡胶工厂,然后到自行车厂,投资的规模也从几万美元到几十万美元。陈老先生本来想建一个轿车工厂的,不过这个项目因为没有技术而被搁浅了。

安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后,安南对各种橡胶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了,陈老先生自然加大了对这部分的投资。

陈老先生也决定在安南定居了,他把自己在南洋的生意交给自己的大儿子后,便带着小儿子一家在安南定居下来。

在回长安(河内)的路上,陈老先生表示想看看安南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了!

在农村,陈老先生发现负责管理农村的农村发展委员会,己经开始对农民进行扫盲,整修水利,开挖水渠,开荒垦地。

陈老先生所到之处,到处都是工地,无数男男女女挑着担子,忙来忙去,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。

"开饭了!"

在农田上的一个大汉大声的喊道,

工地上的农民都放下手里的工具,开始休息,吃午饭了。

"老乡,你们这是在吃什么啊?"

陈老先生走到一名老乡的身边问道,

"馒头啊!"

"没见过吧!这可是用白面做的。"

老乡一脸神气的说道,对于陈老先生这一行人,他早就见怪不怪了。

每隔一段时间,就有上面的人下来考察。

听村长说,这些人大多都是南洋华人富商,来这里看看他们这些农民的生活,偶尔还会有一些洋鬼子过来呢,他也算是见过世面了。

"吃这么好啊!"

"你们每天都吃这个吗?"

"这是工地上提供的伙食吗?"

陈老先生有些惊讶的问道。

"当然了,不要说每天了,每顿都可以吃上白面大馒头!"

"这些馒头都是我们自己带的,工地上不包吃的,只给工钱。"

老乡吃完一个馒头后,继续说道。

"工地给的工钱很多吗?都能吃得起白面了?"

陈老先生很疑惑,什么时候底层的老百姓吃得起这么好的粮食了。

"老先生,这你就不知道吧!"

"现在市面上的面粉,到底有多便宜,而且都是细粮。当初这些面粉在城市售卖的时候,我家婆娘和村子的女人都去抢购了。"

"我们还以为这样的好事,一辈子只有这么一回,结果你猜怎么着?"

老乡兴致勃勃的看向陈老先生。

"怎么样了?"

陈老先生也被提起了兴趣。

"那些面粉不仅没有减少,还多了起来,现在镇上的粮店都有卖了,这价钱比之前的价格还要低!"

"我家婆娘买了好几袋面粉回来,到现在还没有吃完,我家婆娘现在是看到那几袋面粉就非常生气。"

"说是,晚点买就好了!现在平白无故的多花了一笔钱。"

老乡乐呵呵的说道,他这一辈子第一次经历这么离谱的事,粮食居然可以降价的,而且还是细粮,真是李长官保佑啊!

"那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?"陈老先生问道。

"不好的地方啊!"

"我想想……"

"好像没有什么不好的,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,今年赚了一大笔钱,还盖了一间大房子,自己的孙子还可以免费去上学。"

"有了,就是现在市面上的大米变得非常少,还很贵,让我这个吃惯大米的人,只能吃面条和馒头,感觉有些受不了!"

"还有啊!我家在大城市拉车的小儿子,居然看上了一个半岛的女孩,非要说娶她。"

"如果这个半岛女孩是个黄花大闺女就算了,大不了我们慢慢教她学汉语,关键的是女方还带着两个拖油瓶,你说这算什么事啊!"

老乡说着说着就跑偏了,开始和陈老先生说起家里的烦恼。

其实在老乡看来,现在的生活己经比以前好很多了,还有什么不满意的。不过是借着家里的小事来敷衍陈老先生而己。

"陈部长,安南的农民现在都可以吃上白面馒头了,真是了不起啊!"

"刚刚我还看到,有些老乡的午餐里面,居然还有肉,问过老乡之后才知道是猪肉。"

陈老先生和老乡聊完后,感慨的说道

"没有陈老先生你说的那么夸张,我们大多数农民属于刚刚可以吃饱的范围,这个村子比较富裕,所以情况在比较好的!"

陈德明解释道,这都要感谢鹰酱,这个暴发户实在是太有钱了,至于老百姓吃得起的猪肉,应该是琅琊的那边提供的,听说那边正在大规模建设工业化的养猪和养鸡。

"那也很了不起了!"

"老百姓吃的都上是白面,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!"陈老先生感慨的说道

"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。"

陈德明谦虚的说道。

陈德明也没想到,当初和鹰酱签订的小麦粮食协议的效果会这么好,让老百姓这么拥护复兴军的政权。

在城市里,陈老先生看到路上的行人还是有些消瘦,不过己经比民国的老百姓好很多了。

想当初他回家乡探亲,城市到处可见的乞丐、尸体,还有大量的烟馆赌场妓院,看到的是家破人亡,妻离子散,看到的是老百姓在向路人乞求买走他们的孩子,看到的是老百姓的困苦。

复兴军这帮年轻人能做到现在这个水平,己经非常难得了!

在经过一座小学的时候,陈老先生让司机停下来,听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,觉得格外的欣慰。

在南洋的华商都比较重视教育,陈老先生在南洋还开过华语学校,让附近的华人孩子免费就读,不过后来被殖民地的统治者强制关闭了。

而现在,复兴军正在实现他的梦想,复兴军不仅让他们这些在东南亚的华人有了落脚的地方,不用再被洋人和土著压榨,驱逐甚至杀戮。还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免费读书,有了改变自己未来的机会。

"陈部长,这样的学校多吗?"

陈老先生向陈德明问道。

"小学的话,还是挺多的。"

"大多数三西个村就有一个小学。"

陈德明想了想后说道,因为安南的小学是西年制的,而且教导学生的内容都是比较简单的,所以需要的教师要求比较低,很容易满足。

"那中学呢?"

"中学的话,数量就比较少了。"

"而且中学都安排在县里。"

"中学需要的教师不像小学的要求那么低,即便我们加大教育经费,也没办法突然变出大量的合格老师。"

陈德明对中学的建设,也没有太好的办法。

"十年树木百年树人,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我们还要努力。"

陈老先生想了想后说道,他是搞过教育的,知道教育有多困难。

"陈老先生,听说南洋许多年轻人都是读过书的,甚至还有不少人会外国语言的。"

陈德明问道。

"是有这么一回事!"

"不知道,陈老先生能不能发挥您老在南洋的影响力,帮我们招聘一些青年才俊。"

陈德明看向陈老先生,他也是最近才知道,南洋是有不少人读过书的,而且读的不是民国这样的学校,甚至还有不少到西方留学过的。

"可以!"

"回到长安后,我就向南洋发电报,让我的大儿子联系愿意来到安南的青年!"

陈老先生答应了,这根本不算什么大事。

"还有,我想再向安南捐一笔教育经费!"

"可以,我们欢迎任何关心安南教育的爱心人士的捐款,另外我们会用陈老您的名字来命名一所学校,希望您不要介意!"

陈德明高兴的说道,平白无故多了一笔经费,怎么能不高兴。

"不会!不会!"

"这笔捐款,我会尽快让人转过去的。"

陈老先生听到陈德明的话很高兴,他没想到有一天会有学校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,真是流芳百年。

而其他南洋的华商在看到陈老先生的工厂赚到这么多钱,还加大了对安南的投资后。

在陈老先生的担保下,他们也开始在安南投资建厂。

他们这些南洋华商最开始的时候,是学习陈老先生投资橡胶领域的,赚到钱后,他们加大了对安南橡胶厂的投资,民营的中小橡胶制品厂相继在安南建成。

因为鹰酱军需订单的增加,导致安南的原材料不够了,只能从南洋其他国家进口原材料,加工成工业品后,出售给鹰酱。

通过南洋华商在当地的关系,南洋无数的橡胶被运到了安南琅琊(海防)的橡胶工厂,之后加工成工业品,再通过琅琊港的港口,将货物运到半岛的釜山港交给鹰酱的后勤部门。

安南和南洋各国的橡胶产业链迅速形成,这进一步加深了安南和南洋各国的经济联系,为未来安南的出口奠定了基础。

同时,这让李崇文发现这些南洋华商的价值,他们不仅可以投资建设安南,还可以解决安南的纺织品出口到南洋各国的困难。

只要能打开南洋各国的市场,那么安南就可以获得一个巨大的市场,而且还是在家门口的市场,安南的工业化难度就会大大的降低。

不过,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像陈老先生这样的,特别是一些从中原逃出来的。

比如说一些经商的民主人士,在中原的时候,他们可以用民主人士这块招牌来为他们谋取利益。

所以,在来到安南后,他们也想利用民主人士这块招牌从复兴军手里分一杯羹。

他们这些人认为李崇文他们不过是一群当兵的,根本不懂经济也不懂工业建设。

安南想要发展起来,李崇文就必须依靠他们这些民主人士。就算李崇文把复兴军的军官调到政府成为官员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到时候只要安南的经济和工业建设出现问题,李崇文就会向他们让步的。

长安城的一栋别墅内,一些挂着民主人士牌子的商人在这里聚会,商讨安南的指导性计划经济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。

"马上得天下,可不能马上治天下。"

"复兴军他们能打仗,就安心把国防和社会治安搞好就可以了,居然还想搞经济,他们懂什么是经济吗!"一名商人生气的说道,之前他特意跑到政府毛遂自荐,结果被赶出来了。

安南的官员,太没有礼貌了。

"没错,李崇文他把官员管理好,再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建设,让农村的老百姓不饿死,不造反,不就可以了吗?"

"李崇文他居然还想搞什么工业,这是他这个当兵的能搞得好吗?"

"不知所谓!"

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商人愤怒的说道,当初他来到安南后,李崇文居然把他提交的经济工业发展计划给否决了。还说什么,他只是在给自己这些人谋取利益,而不是真的想要发展安南。

"还不如交给我们!"

"没错,政府就应该实行民有、民治、民享的三民政策,政府集中力量扶持发展农业,把工业交给我们这些人来办就可以了!"

"那些官员懂什么是经济吗?懂什么是工业吗?那些官员只会懂得贪污受贿,吃喝嫖赌,勒索钱财,看看民国的工业就是被官员搞得乱七八糟。"一名头发苍白的老者恼怒的说道。

"也不知道潘先生能不能说服姓李的!"

"应该可以吧!"

"李崇文一首比较优待潘先生,对他的建议,应该会认真考虑的。"

这时候,推门的声音响起。

"潘先生,您回来了!"

"李长官是怎么说的,有没有可能放开!"

别墅的人看到潘先生走了进来后,激动的问道,他们现在有些迫不及待了,想想琅琊港那一艘艘货船,这可是美金啊!

本来应该是属于他们的,现在却变成了国营工厂的员工福利,这像话吗?

"没有!"

"不过李长官还托我问问你们,一些工业上的看法。"

潘先生低声的说道,他现在对这些商人有些恼怒,要不是看在他们也是民主人士的份上,他根本不会再回来别墅这里。

"您说,有什么问题,我们都可以解决。"

"对,没有什么困难我们是解决不了的!"

大家激动的说道,本来他们听到李崇文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的话后,是很失落的。但是他们再听到李崇文想要问他们一些工业上的问题时,就激动起来。

这是一个机会,他们就说官员搞不定工业的,他们终于等到了,他们有的人还在想要让叫李崇文作出哪些让步比较好,鹰酱的军需订单肯定是要分一份的。

"第一个是修路,李长官说复兴军目前控制的安南地区人口密集,只要修通铁路和公路,就一定可以赚到钱的。"

"而澜沧地区八成以上的土地都是山地,地形崎岖,人口稀少,在澜沧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肯定是要亏本的。"

"如果把修铁路和公路的事情给你们,这些亏本的铁路和公路,你们会不会修?"

"第二个是国防工业,为了维护国家安全,一定要拥有强大的国防,不管是飞机、大炮还是军舰,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数量,而且还要很好的质量。"

"晚清和民国的武器装备都靠买的,可是从国外购买,不仅价格昂贵,而且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其他国家是不会出售的。"

"万一被敌人封锁,武器弹药用完了,没办法补充,就像抗日战争一样,你们要怎么办?"

"可如果你们要搞军工建设,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,从开采矿山,到冶炼钢铁,再到建造各种机械,最后制造武器,整个流程会很漫长,投资也相当庞大,你们能不能拿出这么多的资金?"

潘先生一口气把李崇文的话说完了。

"说说你们的看法吧?"

潘先生看向在座的所有人说道。

"这……"

"嗯……"

这些人现在不知道怎么回答了。

他们心想安南的铁路肯定是交给他们的,至于澜沧的土地当然是交给政府了,他们这些人怎么可以亏钱啊!武器装备随便买些回来就可以,大头兵根本用不上那么好的武器,至于投资国防工业,别开玩笑了,投多少钱都不能听个响的。

潘先生看到这些人都在左顾右盼,就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了。

"我有要事,就先走了。"

潘先生收拾好东西后就准备离开了。

"以后没什么事,就不要再联系我了!"



    (http://www.tianyask.com/book/ddw0wd.html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tianyask.com。天涯书库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tianyask.com
天涯书库 有求必应! 1949南征东南亚,海外建国 http://www.tianyask.com/book/ddw0wd.html 全文阅读!天涯书库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